查看原文
其他

谁来解决中国水产养殖的“最后一公里”

韩寒 智渔 2021-11-08





城市边缘的河口湿地


今年年初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一篇论文揭示,耐药基因已经成为中国4000公里海岸线主要河流入海口的新污染物。据说,“一个火柴头大小相当的泥土中约含有100万的耐药基因,而这些基因在100年前是不存在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研究者们把从18个河口采集分析的90多份样品的检测数据与各地区的人口规模、GDP、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产量、畜禽产量等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的分布与上述社会经济指标高度相关,再次侧面验证了我国养殖业抗生素残留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鱼塘虾池里的抗生素这些年多次闯入公众视线,社会舆论将矛头指向使用抗生素的农民之后,我们更需要去探究一下为何农民要用抗生素、怎样才能让他们少用或不用。


而这归根究底是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动物健康问题,通俗的说,就是如何做才能让鱼尽量不生病呢?



上周,智渔联合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在海口举办了一个小型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荷兰、英国等国际专家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行业管理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广东、福建和海南罗非鱼种苗、饲料、加工、渔药版块的企业代表和养殖户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联合产业上下游加强罗非鱼养殖疫病防控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2017年11月22日在海口举行“罗非鱼养殖疫病防控与信息化管理国际研讨会”现场

(摄影:陈春健)


中国罗非鱼行业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市场波动中挣扎,部分地区因养殖密度较高、养殖环境退化、苗种品质参差不齐等原因,行业一直无法摆脱链球菌等病害困扰。


2017年,全球罗非鱼产业又迎来新的考验——联合国粮农组织提醒,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罗湖病毒)正在养殖和野生罗非鱼中传播,全球至少已有五个主产国遭受惨重损失。


大量死亡的罗非鱼


会上,来自英国的鱼病专家介绍了罗湖病毒在全球发病的情况和诊断检测经验。凭借他在全球各地从事罗非鱼流行病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他特别提醒中国罗非鱼行业,大部分病毒的传播与鱼的搬运有较高的关联。


所以,我们关注病害时不能仅限于对个体病理的研究,更需要关注群体共性和病毒扩散过程与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罗非鱼罗湖病毒爆发和预警分布区域

(摘自Matthijs Metselaar 博士会议报告)


而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则介绍,他们多年的研究发现,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株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变异。


这些无疑都在提醒我们的行业急需在科学指导下、更系统的控制病害隐患。


国外专家冒雨考察罗非鱼苗场(摄影:陈春健)


鱼生病的诱因不少,其实也和咱们人差不多,可能是本身体质弱,可能是生活环境差,也可能是吃的不好(消化吸收慢),总之,自身免疫力下降加上外部环境刺激的叠加,往往导致一夜之间“全军覆没”。这些则说明,要想真正减少发病,单靠养殖户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种苗、饲料、渔药企业和养殖户的齐心协力。


所以,我们希望呼吁行业各方重视上下游协作,从规范和透明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入手,加强病害防控。


大姐自豪的捧起自己养的罗非鱼(摄影:陈春健)


其实,这些年我国已经建起了全国水产疫病监控系统,这样精心设计的IT平台和信息上传下达渠道展示了传统行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努力。


但是,目前这类工具仅限于政府管理部门使用,而他们出于自身人力有限,以及对用户场景不熟悉,导致很多设计出来的采集方式(例如,指标的选取、信息的呈现形式)都往往过于理想化。


而在缺乏激励机制时,也很难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全国水产疫病监测系统部分采集点位

(摘自胡苏吉会议报告)


对于以大量散户为主的我国水产养殖业而言,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行业发展盲目、陷入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


而说起科技转化、市场与政策信息如何传递给养殖户,那天的会议上,一位在海南养了十几年罗非鱼的养殖户腾的一下站起来:


“谁来为咱们养殖户打通最后一公里?!”


他的这一声叩问引起会场很多共鸣。


研讨会上踊跃发言的养殖户(摄影:陈春健)


的确,尽管饲料、苗种、渔药、加工等环节的企业化、现代化运作已相对成熟,信息在这些大规模的生产主体间传递比较容易。


但是,养殖户作为最核心的生产者,他们对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接收往往受其自身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的限制,还有语言文化习惯上的差异、以及过往被骗或被忽悠的经历等影响,若非熟人推荐,往往难以被养殖户接受。


仔细观察罗非鱼苗(摄影:陈春健)


同时,他们似乎习惯了“模糊”养殖,不擅长将经验系统化的沉淀下来,转化成更多增值的技术;他们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那些跟收益和支出不那么直接相关的信息,这些却可能蕴含了鱼不生病的奥妙。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或科研机构而言,给养殖户做这种沟通和教育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立刻带来回报或效益,因而缺乏持续动力。


正如在座的某位专家坦言,专家们也饱受以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性压力,使得科研和技术推广与真正的一线用户(养殖户)距离尚远。


渔农的沟通方式


      这种行业上下游不同主体的沟通模式差异和直接沟通渠道的缺失,以及这种状况与行业需求的不匹配形成的行业发展掣肘,非常需要行业和政府的重视。


养殖户每天都面临着“选择”,选择合适的鱼苗、饲料、渔药…… 但是,目前尚没有一个公开、客观的平台,能通过数据体现和证明各种不同厂家产品的优劣,甚至这类数据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传递给终端养殖户。


纠结于选择中的养殖户 (摄影:张之也)


例如,虽然国家有评定良种场等资质,养殖户按理应该看苗种供应商有无合格的苗种生产许可证,但养殖户在面对短暂的投苗最佳窗口期,让你眼花缭乱的各类小苗场广告以及变幻莫测的市场前景面前他们很难做出从容而理性的选择


用手机跟外国专家交流的养殖户

(摄影:陈春健)


换句话说,当我们在城市里打开手机就能方便的获取和比对各种生活必需品的资讯时,


有谁想过为这些渔农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大众点评”


帮助他们在名目繁多、鱼龙混杂的种苗、饲料、渔药产品中获取客观、科学、理性的推荐呢?


干塘抓鱼 (摄影:张之也)


行业内各方越来越意识到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并不是行业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需要全行业上下合力改变。


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在过去两年里发挥了一个联系上下游、协调各方提升部分区域行业组织化水平的角色。在智渔的帮助下,促进会通过为养殖户开展基层技术培训、免费水质检测服务、采集养殖数据、对接农户和企业进行优鱼优价实验等途径,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打造海南罗非鱼行业综合信息平台,探索行业内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海南省罗非鱼品牌建设促进会带动下寻求改变的养殖户 (来源:促进会)


     智渔也将基于过去两年多的实践经验升级战略和方法,未来三年将分阶段建立基于区域行业规范、产业链共同利益点的协作新机制,并借此建立行业数据库,为实现区域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相信,这些数据将帮助采购端更高效的识别安全、健康、绿色的水产品,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同时,这些数据还有利于金融、保险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加强中小规模散户获取外部资源、稳定发展的能力。


由设计咖、IT工程师、社会学萌妹组成的智渔跨界团队(摄影:韩寒)


让鱼少生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措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套系统的诊疗方案和手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就是帮助生产者获取和传递有用的信息。


所以,


那些拥有信息工具开发经验、


了解农民组织化发展过程、


愿意跨界创新的伙伴,


还等啥?


赶快加入我们


一起来


搞定中国水产养殖的


“最后一公里”!






注:文中未标注出处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END—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感谢阿拉善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